懷清風肅念,方可行穩致遠 |
?作者:張璐 ??時間:2025-08-04 |
【字號:大 中 小】 |
春風拂過麥田時,不會眷戀某一株麥穗的飽滿;秋霜降落枝頭時,不會偏私某一顆果實的甘甜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正是這份不滯于物的清明、不惑于私的端正,孕育了四季輪回的穩健與生生不息的長遠。人生亦然,唯有懷持如清風般澄澈的心境,堅守如磐石般端肅的信念,方能在歲月長河中行穩致遠。 “清風”是滌蕩心靈的活水,讓人在物欲橫流中守住本真。蘇軾一生宦海沉浮,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之路長達十余年,卻始終以 “一蓑煙雨任平生”的豁達笑對世事。當小人用讒言將他推入深淵,當權貴以利益誘他折腰,他始終保持著“揀盡寒枝不肯棲”的孤傲。這份清風,是他在《前赤壁賦》中“物與我皆無盡也”的通透,是他在杭州修蘇堤時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赤誠。正因為內心沒有被功名利祿的塵埃蒙蔽,他才能在人生低谷中依然筆耕不輟,留下“大江東去”的千古絕唱,讓生命在精神世界里抵達常人難以企及的遠方。 “肅念”是錨定航向的磐石,讓人在迷霧亂流中堅定步伐。敦煌莫高窟的守護者樊錦詩,從江南水鄉來到大漠戈壁,一守便是六十載。當同齡人在都市享受繁華時,她正頂著風沙勘察洞窟;當學界對文物數字化存疑時,她力排眾議推動技術革新。這份對文物保護的肅然之念,讓她在“敦煌女兒”的身份里忘記了個人得失。正是這種排除雜念、專注一事的堅守,讓千年壁畫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,讓敦煌文明跨越時空與世界對話。正如她所說:“真正的永恒,是在堅守中讓文明活下來。” 清風與肅念從來相輔相成,共同構筑起行穩致遠的根基。明朝名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后,面對瓦剌大軍壓境、朝堂人心惶惶的危局,以“粉骨碎身渾不怕”的氣節主持京師保衛戰。他拒絕南遷的茍安之念,抵制權貴的拉攏利誘,用一身正氣凝聚起軍民抗敵的信念,讓他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穩住了大明江山的頹勢,也讓“要留清白在人間”的誓言穿越風云變幻,依然振聾發聵。 反觀現實,那些在人生中途迷失方向的人,往往不是缺乏能力,而是失守了內心的清風與肅念。有人在商海打拼時,起初秉持誠信經營的初心,卻在利益誘惑下變得唯利是圖,最終因偷稅漏稅、以次充好身陷囹圄;有人在仕途起步時,曾立志為民服務,卻在權力腐蝕下滋生貪念,最終在追名逐利中偏離正道。這些教訓無不印證:失去了清風的滌蕩,心靈便會蒙塵;缺少了肅念的支撐,腳步便會虛浮。 站在歲月的長河邊,那些真正能走遠的人,都懂得在內心培育一片清風朗月。他們或許沒有驚世駭俗的壯舉,卻始終以澄澈之心對待生活,以恭敬之念對待事業。就像故宮文物修復師,在寂靜的工作室里,用數十年光陰打磨一件文物,讓斑駁的歷史重現光彩。這份堅守里,有不被浮躁裹挾的清風,有不被喧囂動搖的肅念。 人生之路,從來不是百米沖刺的急功近利,而是長途跋涉的穩扎穩打。懷清風,便不懼前路迷霧;持肅念,就不畏途中誘惑。當心靈如清風般澄澈,信念如磐石般堅定,我們的每一步前行都會充滿力量,每一次選擇都能無愧于心。如此,方能在時間的檢驗中,走出一條經得起回望的長路,抵達真正意義上的遠方。 |